商金林:不懂“世故”和“生存的策略”的“语文工作者”——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30周年
美文示范
AI 和写作
b体育app官方网站
中国目前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在享受更长寿命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健康问题。为了控制多种慢性疾病,老年人往往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那么是不是服用越多的药物,老年人的身体就越健康呢?其实多重用药并非简单的“药到病除”,它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不合理的多重用药不仅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增加医疗费用、浪费医疗资源。
多重用药是指同一名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或过多数量的药物,通常是指同时使用5种及以上的不适当用药(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等),如果使用10种及以上药物即可定义为过度多重用药。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普遍,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等,每种疾病都可能需要不同的药物来控制。
首先,多重用药会引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发生潜在性药物毒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大大增加。比如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口服药物,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但是华法林与许多药物都存在不良反应。华法林与NSAIDs(如布洛芬、吲哚美辛)、某些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莫西沙星)及胺碘酮等合用,会增加出血风险。而华法林与利福平、奥美拉唑、莫雷西嗪等合用,反而会降低华法林的活性。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b体育app官方网站,它与某些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合用,可能减弱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老年人如果存在服用5种或以上药物的情况,需要进行多重用药的评估。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评估可使医师正确理解患者的用药需求b体育app官方网站,更加准确地做出治疗选择。老年综合评估是近年来新发展的老年医学核心技术,可以对老年人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完整的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识别和预防潜在药物相关问题、制定药物精简处方等。
2.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评估: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功能减退、主观性强以及多重用药等因素,导致其服药依从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忘服、误服或者随意加减药量,不仅影响药物疗效,还会加重病情,导致医疗资源浪费。目前常用的评估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方法分为直接评估法(生物样本检测)和间接评估法(自我报告、药物事件监测系统、电子药物记录等)。
根据多重用药的评估结果,怎样进行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呢?这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处方精简”。处方精简是指在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结合患者的医疗状况、机体功能和药物使用偏好,在危害超过收益的情况下,减少或停用不恰当药物或不再获益药物的过程。“处方精简”有五项原则:检查所有服用药物;确定停用药物种类;制定停用药物方案;患者和医护合作制定计划;随访并监护记录精简结果。这是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用药方案的优化,比如停用无获益或者重复使用的药物、在同等剂量下换用复合制剂等,以使老年患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处方精简后,患者仍然需要密切随访病情,随时评估药物精简后效果。
对老年患者进行用药宣教也是多重用药管理的重要举措。用药宣教内容包括用药的原因、药物的疗效、不合理用药的危害、用药注意事项、药品的储藏管理和生活方式指导等内容。还要涵盖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老年多重用药患者的用药准确性和依从性,药物使用越多,患者越容易有意或无意地少服或者漏服。此外,老年人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疾病对生活的影响,减少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过分依赖。
b体育app官方网站
微专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举。它是高校在传统专业目录之外,依托学科优势,围绕特定学术前沿知识或新兴职业技术领域,精练的一套跨专业微型课程体系,提供学习证明但不授予学位。其课程内容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实际工作应用场景,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岗位胜任力或跨学科综合能力,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专业设置口径过窄、教学实践脱节等问题。
微专业以其“精”“灵”“新”“实”等特点,对高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微专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课程设置精干。课时少、周期短,学习者可高效习得相关专业基础及前沿知识。二是组织形式灵活。微专业的组织结构、授课方式、授课时间灵活多样,打破了传统院系的界限b体育app官方网站,提高了教育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三是教学内容新颖。部分高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产业实践中的前沿技术带到课堂,推动教学内容的革新换代。四是学习效果务实。微专业课程设置直面市场、关注应用、重视实践,便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因此,微专业迅速获得了各界认可。对于学习者,微专业修习成本低、性价比高,有助于其开拓视野、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社会竞争力。对于高校,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院系教学组织架构,促进不同学科师生间交流互动,加强跨学科知识生产扩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社会,微专业有助于使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对接市场,对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微专业是优化课程组织模式的有益探索,对打破传统专业设置壁垒、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等具有实际效果。但应认识到的是,微专业具有内在局限性,它难以替代系统的学科建设,更难以独自担起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责任。微专业并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唯一路径,而是其中的基础一环,在发挥好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相结合。
实践中,需要注意防范并避免微专业建设中的一些风险隐患。第一,要警惕专业设置过度注重工具价值而导致功利化倾向,要区分大学与培训机构的边界。尽管现代大学角色已从知识生产的“象牙塔”转向社会发展的“动力站”,但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其主要职责之一是创造和传播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前沿的内容,这与社会培训机构具有本质区别。部分高校过于看重工具价值,客观上造成微专业与社会应试培训趋同,偏离微专业的设置初衷,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综合素质。第二,要防止课程内容盲目跟风倾向,杜绝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课程源于学科,是从学科知识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所组成的教学内容。部分高校缺乏对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资源的充分挖掘b体育app官方网站,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导致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损害了高校教学风气,不利于微专业长期建设。第三,要避免教学质量下降倾向b体育app官方网站,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缺乏有效规划引导,高校微专业仍处于自发探索建设阶段,难免出现无序化和短视行为,育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微专业课程系统性弱、授课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限、用人单位参与度低、学习者体验实际工作和跨学科交叉应用场景机会少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微专业的长远发展。
一方面,要加强对微专业的引导与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可研制关于微专业的指导意见,规范开设方向、课程设置、师资激励、学分管理、结业认证等方面,引导微专业良性有序发展。高校应紧跟最新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产业和社会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学科的比较优势,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激励教师探索跨学科前沿知识,整合产业资源,加强对微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估和监测,打造更多优质精品。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微专业对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促进作用。高校开设微专业,为学科专业调整提供了“试金石”、为交叉学科建设派出了“先遣队”,是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形式上的变革。深层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于专业课程层面的简单叠加,更要将高质量微专业与交叉学科建设、本研贯通式培养、产学协同育人等有机结合,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